高校创新人才规模化自主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施
成果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钱学森自己的回答是“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面临前所未有的对比变化,科技革命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自主培养创新人才尤其重要。“自主创新、方法先行”,早在2007年6月,著名科学家王大珩、刘东生、叶笃正三名院士联名向温家宝总理提出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建议,指出创新方法工作相对薄弱是制约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源头问题。

从2010年起,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重庆大学等四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按照科技部、教育部等四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深入研究各类创新案例,发现“创新有规律,创新有方法,创新可学习,创新可传授”,逐步确立了高校创新人才规模化自主培养体系建设目标,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方法先行”的教育理念,制定了“学科驱动、方法先行、专创融合、开放共享”的建设思路,以创新方法教育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四个聚焦”,创建了高校创新人才规模化自主培养体系并组织推广实施,效果显著。

1.该成果聚焦科技创新规律理论研究,在国际上首创了创新工程学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了自主原创的创新工程知识体系,研制了大学生创新方法应用能力等级规范,发布了《创新工程知识体系与系列课程建设方案》,为规模化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

2.该成果聚焦创新方法课程建设,建设了物理学、机械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三个创新方法示范专业,建设创新方法“三融三升”体系,将创新方法分别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三次融合,实现了大学生创新能力三次提升,为规模化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新路径。

3.该成果聚焦教师队伍能力建设,牵头跨校组建了两个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深化产教合作,联合企业专家开展师资培训,培养创新方法和专业能力兼备的专创融合师资队伍,为规模化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新模式。

4.该成果重视成果推广应用,拓展政企校开放共享渠道,通过政府支持、企业合作、学校实施等方式,成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学院联盟、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方法应用大赛、开出创新方法系列慕课、开设创新方法大讲堂,举办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将创新方法向全国高校推广,受益师生360余万人,为规模化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新机制。该成果也为产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培训教育的坚实基础,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

成果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在理念、理论、标准、路径、机制、效果等方面成效突出,在教育教学理论和知识体系上有重大原创,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重大突破,对高校开展规模化培养创新人才做出了重要示范和突出贡献,在全国高校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引领作用和推广价值,该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