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导向 四位一体”的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成果简介

 由党创办,与国同行,作为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大连理工大学为国育才的初心从未改变。一代代的大工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始终坚持以科技报国为己任。对标全球化国防战略发展需求,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以实际行动回应时代召唤,着力培养电类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助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程。

“创新之源在实践”——学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以创新能力达成为目标导向,实施教学改革。成果一是构建了专创融合的层次化实践课程体系、增加实践学时,加强素质教育与内涵建设,增强实践内容的工程性和高阶性,提高挑战度;二是建成形式多样的一流教学资源:与高新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产教融合的校外实践基地;将学科前沿成果引入教学,打造科教融合的校内实践平台;将先进信息技术引入开放课程和新形态教材,建成信息融合的数字化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三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虚拟/实体相结合的多元融合实践教学模式,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四是建立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的长效激励机制,全面激发师生创新实践动力。

本成果通过6个电类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历时7年的检验,实践教学实现了四个转变:①“重理论轻实践”、“重验证轻探究”得以转变。实践学时增加,师生投入更多精力;引入专创融合项目式课程、提高设计性实验比例,学生探究机会增加,创新能力不断提高;②“重软件轻硬件”得以转变。建成高水平硬件平台、引入口袋实验室,为学生硬件实验提供更多途径;③“重灌输轻导入”得以转变。摒弃单一教学模式,教师从“知识灌输者”变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者”;④“重压力轻激励”得以转变。在激励机制引导下,教师乐教、学生乐学,重实践勇创新已蔚然成风,打造出良好的实践教学生态环境。

成果主要解决了四大教学问题:一、实践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不足,实践内容缺乏高阶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达成;二、实践教学资源未能体现电类学科前沿科技成果,形式单一、缺乏数字化资源,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三、实践教学模式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教学方式传统,无法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四、管理机制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激发师生教与学的创新动力。

成果可概括为“1644”——坚持“一个理念”、实施“六个融合”、解决“四大问题”、形成“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