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化学工业变革依赖源头创新和技术创新,迫切需要打破原有思维桎梏,改革工程教育模式,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大连理工大学发挥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一流学科优势,提出并构建化工与制药类专业为主体,工工交叉和理工融合为两翼,思政教育为轴带动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体两翼、四轮驱动”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
素质导向的思政体系:构建党建引领专业建设、课程思政和社会实践协同育人体系,第一与第二课堂结合,“三全育人”精准助力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重构“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模块课→学科前沿课→专创融合课”融通性课程体系,“工工交叉”和“理工融合”深化课程改革,建成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群和立体化教材体系。
科教融合的教学体系:打造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施过程性考核;构建教研一体,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实践,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通过课内外结合、国际访学、赛教融通、以赛促学全面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
产教协同的实践体系:构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毕业论文”、“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工程设计”双轨式实践体系;校企合作创建虚实结合、开放共享、内外联动的实践平台,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多元协同质量保障体系:创建院所联动、导师制、本研贯通、动态管理等机制,打破专业壁垒,打通校内外培养渠道,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建成“目标导向、平台共享、持续改进”的过程管理体系。
成果实现了从重知识传授向素质、知识和能力并重的理念转变,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培养的模式转变,从教为主向师生成长一体化转变、从单一课堂教学向“三全”育人转变。学生获世界大学生“Chem-E-car”性能赛第一名等国家级奖励500余人次,深造率近60%,涌现出“长江学者”、全国技能能手等一大批青年科学家和行业领军人才;构建了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
